詹大年:如何化解青春期孩子的对立情绪
如何化解青春期孩子的对立情绪
文|詹大年(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)
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,经常会出现难以沟通的情况。原因是什么?如何化解?
一、逆反情绪产生的原因——孩子的“长大”。
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人都有逆反心理,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讲,那更是必经之路。很多家长不理解这种原因。孩子的青春期来了,家长容易接受其身体的变化,但是对于孩子的长大却没能真正理解。长大和长高含义是不一样的,但是长大和长高是相伴一起来的。一个人的长大包括身体和心理变化。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变化引起孩子们心理上的很大变化,比如关注自身打扮,关注异性,会烦躁、焦虑,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,但又不成熟。因此对很多问题不知所错。这一阶段是孩子有很多困惑的时期,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理解和帮助,孩子则会逆反。甚至会出现行为的偏差。
因此可以说逆反的根源是在于“长大”。
“问题孩子”大体分三类:
一是功能障碍,这需要通过的训练才能改善。
二是孩子本来没有问题,但我们认定他有问题。
这是因为我们评价机制和标准错了。孩子本来就没有问题却被当成有问题的孩子,不断遭到打压,嘲笑,责备等。时间长了,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帮助解决,或者有可能就成为真正的问题孩子。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,往往认为“考试机器”才是好孩子。
三是孩子确实存在着自我评价纠错能力很差或者丧失的问题。
上述第二类“被问题”孩子和第三类确实有问题的孩子是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孩子!
对此,首先我们要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:因为孩子与父母由于年龄、经历、知识、思维等方面不同,导致双方认知上的差异。孩子和最亲近的父母都沟通不了,或者被误解了,孩子就有情绪了。此时,他要寻找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,就会产生与父母的对立,不愿意和父母说话。他或许还会寻找另外的一种表达方式,会寻找另外一批人――可能是不三不四的人去表达。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接纳,可能把这些孩子推到了边缘社会。父母和孩子有沟通障碍,一旦批评或者提要求,孩子没达到,父母、老师对这样的孩子没办法了,孩子的逆反对立就产生了!一旦如此,双方彼此厌烦,尤其是孩子感觉父母不喜欢他了,便不想说话,父母的态度冷漠,就加剧了与孩子的对立情绪!
二、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绪?
第一、检视。
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人有情绪时,其背后一定存在着希望能够达到的“目的性”。那么我们首先需要检视,寻找这种目的性。
昆明丑小鸭中学的孩子全是所谓的“问题”孩子,来自全国各地。他们不是被“骗来”就是被“绑”来的。因为他们非常叛逆,是家庭、学校都已经束手无策的孩子。他们来了以后,情绪很大,很不高兴。怎么办呢?学校就安排老师时时守护着他们,不干涉他们。任由他们想干啥干啥,尽情的发散情绪。老师可以像师长一样的抱着他们,这样时间久了,次数多了,孩子就会感到温暖,就会有一种归属感、安全感,情绪慢慢正常,就会接纳老师,信任老师了!这样我们老师就渐渐地了解到孩子产生情绪对立的“目的”。他发火,是为了让你理解他。一旦了解了孩子叛逆的原因——可能是误会,也可能是孩子不善于沟通,导致他叛逆,有情绪,其实是孩子表现出自己的无助和弱者地位。
第二、冷处理。
父母在自己和孩子有情绪时,暂时不处理,放下。因为当一个人有情绪时,心情激动,容易失控,这样智商和情商都会下降,甚至在这种情绪激动情况下,或者可能出现意外伤害,甚至出现威胁生命的事情。因此父母在孩子生气,情绪不好的情况下,首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,保护孩子不受任何来自体外的伤害!想办法让孩子缓和下来,平静情绪。父母不要认为这是父母给孩子让步了,没有父母的尊严,面子了,担心下次出现这种情况不好处理。其实,即是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,孩子情绪表现出来程度可能会轻一点。
另外,在冷处理时,要及时表示对孩子的关注。面对孩子情绪对立,父母首先必须表达对孩子的关注,那就是让孩子明白父母虽未说话,但随时在他的身边。这时父母对孩子绝不可甩手就走。否则对下次出现此类情况不好处理。
第三、中性评价。
用客观描述的办法表达这个事情,不带任何褒贬色彩。比如孩子哭闹时,可以说“你不要哭了”,但不要说“你怎么这么没礼貌!”等等。因为孩子哭闹可能是他没有找到合理的表达方式。又比如孩子衣服很脏了,你可以说”这衣服已经有点脏了,要不,洗一下?你是不是没有时间,那换下来,让爸妈给你洗洗吧”。不要说“你怎么这么不讲卫生,这么脏的!”等责备的话。
第四、创设情景。
有时孩子有情绪,父母不知如何是好,这时可以转化情景,创设新的情景,比如把家人叫到一起,这样有第三方在场,可以缓和气氛。大家一起聊天、吃饭、看电视、说故事等,离开了情绪对立的不利环境,有利于缓和局面,保护孩子面子和自尊心。创设情景最重要的是离开当前的情景状况――场地、过程、事情等,父母切忌以强者的身份压迫孩子接受父母的要求。如果情绪处理不了,成了与孩子的赌气,气氛僵化,则必须离开现场。如果无第三方在场,在孩子安全前提下,父母应离开现场。否则,下次情况更严重。
请牢记:化解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在父母有情绪时处理,一定是先处理双方的情绪,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。
三、化解问题孩子情绪的三点特别提醒
第一,是无条件的爱与保护,这是化解问题的前提。
“无条件”是指不符加任何要求的,是因为他是孩子而爱他,保护他。父母不要以孩子是否听话,成绩是否优秀等为条件来表示是否爱他。不管什么情况下,我们都要保证孩子的身体、心灵的安全,让孩子感觉到时刻有人帮助自己。一旦当他感觉自己受到伤害时,能有父母的有利保护和支持,他就有安全感。现在,一些孩子把管制刀具带进校园,就是觉得没有安全感,不被父母老师信任,感觉没有师长能保护自己,他就会参与打架等,可能会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,以获得帮助和安全感。这对孩子很危险。
第二,父母、老师要了解孩子的人格类型。
依据九型人格理论,很多情况下,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由于人格差异导致的。那么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有可能就是人格(性格)上的冲突。例如,丑小鸭中学有个女孩子与老师们在一起时很开心,学习也好。但是和她的父母却无法沟通。我找到其父母后,才发现这一家人的性格差距太大。父亲是公务员,行政领导,是完美型人格,一丝不苟,喜欢教训别人,很难有亲情。(这种人格典型的还有乔布斯)。母亲是抑郁型人格,爱怀疑,遇到啥事都不快乐,很害怕发生什么事。而女儿是乐观派,性格开朗,整天很开心,快乐,让人感觉是没心没肺的一样。这三类人格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,很难和谐融洽的相处了!
家长要研究和了解家庭成员的人格类型,这样有利于互相理解,扬长避短,和谐相处了!正如一个团队需要互补型人格才能走向成功一样,家庭教育也能利用互补型人格特点,处理好亲子关系。
第三,防止意外——自伤、自残甚至自杀的发生。
从很多发生的真实案例来看,这一问题需要父母的高度重视。据调查,青少年中有自伤念头的比例占到80%,有自伤行为的比例占到20%。孩子很可能在痛苦时会自伤——大多是划伤自己手臂或者大腿的外侧,目的是转移并表达自己的痛苦,让他想看到的人看到。我们成人如果痛苦,一般会转移去做别的事情。但是孩子却会这样自伤自己。一般自伤的伤口会在左手小臂的外侧。如果是妈妈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伤害,孩子自伤的伤口会在手臂外侧,当他把袖子折上去时才可以看见。妈妈在场时就有意无意的露出来“给妈妈看”——是你伤害了我,你惹恼了我,我恨你。因此父母老师需要特别注意观察。孩子如果自伤了,这种心灵创伤的伤口愈合很慢。相对来讲,自伤还问题不大,但要重视。如果时间长了,自伤没有获得及时的帮助疏解,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自残,再程度严重的会可能导致自杀。
如果遇到孩子自伤自残怎么办?
首先不要惊慌,不要夸大。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一种表达,千万不要说“你怎么割腕了?!”其次,一定要中性表达“你这个地方怎么会划了一下?”不要问“你为什么划伤自己?”等。只要向他表示你注意到了,不要说太多的话。在他情绪稳定时,再慢慢和他谈心。用各种方式如做在一起说话、拥抱、送礼物等温暖他,关心他,也表示自己的内疚等,让孩子慢慢从阴影中走出来。最后,要在孩子青春期多关注孩子身心,让他感觉到父母一直在关注他,善意的,温暖的,关爱着他,帮助他健康快乐的成长!
(本文为詹大年原创,2016年1月30日范明珠根据詹大年微课录音整理 ,选自微信公众号“詹大年私号-ID:ZDNSH2016”)
延伸阅读:
改变教育,从这里开始——校长传媒(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)
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
投稿邮箱:xiaozhangchuanmei@qq.com